食盐生产企业添加抗结剂符合国标国际标
钟福俊 陈波
针对舆情反馈仍有关于生产食用盐添加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是否超标的疑问,中国盐业协会网政策法规栏目管理员壹佰专门检索及翻译资料、计算分析求证,并请顺城盐品公司品控部陈波复核,结合助力科普食盐知识的意见充实举证资料,理解食盐生产企业添加抗结剂(INS 536)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的结果如下。
一、食用盐结块的原因及盐行业采取的抗结举措
(一)国家轻工业井矿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盐业运销质检人员技术培训教材》:解释食盐结块现象
7 运销环节出现某些质量现象解释
7.6 碘盐为什么会出现结块(固结)
结块主要原因是:盐粒表面所附着的水分和外界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造成盐粒表面大气中蒸汽分压的不断变化,也就导致盐粒表面附着溶液的放湿和吸湿过程的交替发生。多次的循环就会使盐粒间较弱的结合逐渐加强最终形成盐粒间的牢固粘结。
(二)1999年中国盐业总公司《食盐生产实用指南》介绍食盐的固结和防治
食盐的固结现象和其他所有盐一样长期以来是制盐技术上的一大难题。由于食盐固结使其在生产、储运、使用中极不方便,一直困扰着食盐的产销企业。近年来,我国对这个难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食盐固结的机理。引起食盐固结的原因有
1.水分的存在(即食盐表面附着液的形成)
食盐由大小不同的晶粒构成。在其储存中,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大时,盐粒表面会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干燥后的盐中也仍然含有少量水分。这些水分附着在食盐结晶的表面呈溶液状态,此附着液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饱和阶段,附着液中只是水分被蒸发,盐类溶液虽被浓缩但不析出结晶;第二个阶段为氯化钠的饱和阶段,即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只有氯化钠因饱和而析出结晶;第三阶段则是除氯化钠饱和外,其他盐类也达到饱和的阶段,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氯化钠和其他盐类都因过饱和而析出结晶。由于盐在贮存与运输过程中并非完全处于密闭条件,所以这些盐粒表面的吸湿(水)和放湿(水),则随大气中蒸汽分压的变化而变化。当大气中蒸汽压降低时,附着液与空气之间蒸汽压的平衡被破坏,为达到新的平衡,附着液蒸汽压随之降低,其水分蒸发(即产生放湿),析出微细晶粒,使粒子与粒子间产生为微弱结合状态,即产生交联,形成盐桥。尔后,当大气中蒸汽压升高时,为达到新的平衡,附着液蒸汽压随之升高,已产生的交联溶解,食盐粒子间“交联--溶解--交联”反复出现,使粒子间交联(即盐桥)渐渐强固,最终形成盐粒间牢固的粘结,使食盐产生了固结。这是食盐固结的主要原因。
2.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由于外界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不断变化,会造成大气中蒸汽分压的不但变化,因此,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食盐固结的重要因素。
3.盐粒间承受的压力大小
食盐贮存过程中,盐层堆积,盐粒承受压力增大,就会使盐粒接点附近的晶格产生倾斜,晶间接触面增大,使盐粒之间更易产生固结。
4.盐内杂质含量的多少
一般来说,盐类含有适量钙、镁类吸湿性盐等杂质,能减轻盐粒的固结程度,这是由于这类杂质附着于盐粒表面,吸湿过程中由于复分解反应而生成蒸汽压降低的附着液,不产生放湿过程,从而避免了盐粒间的“交联-溶解”过程的反复进行,减轻了盐粒的固结程度。
5.晶体的形状
若盐粒晶形为正方形状,盐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更利于其间产生“交联--溶解”过程,形成盐桥;若盐粒晶型为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则可以减少盐粒之间的接触表面,对防止盐粒固结是有效的。如果盐的颗粒大而且分布均匀,则可增加盐层中的空隙率,使盐层中有一定的透气程度,盐粒更易流动化,产生固结的倾向小一些;如果盐的颗粒细且分布不均匀,则造成盐层紧密堆积的状态,促使盐粒固结。
此外,食盐的包装密封的好坏、运输和存储的环境以及储存时间长短都影响食盐固结的程度。
自贡井矿盐设计研究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一些关键的因素如水份、压力、Fe(抗结剂)、Ca²+、Mg²+、Na₂SO4,进行了定性试验。结论如下:
(1)水份、压力、Fe 是影响食盐固结度的最主要因素,Na₂SO4、Mg²+次之,Ca²+的影响最小。
(2)食盐固结度随水份、压力、Na₂SO4、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Ca²+、Fe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对Mg2+来说,开始固结度随Mg2+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却随Mg2+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二)防治食盐固结的措施
根据我国食盐品种的实际情况,日晒细盐、粉洗盐固结程度较轻,防固结重点应放在精制盐上。具体措施有:
1.减少食盐表面水份。可提高干燥温度,逐步达到国外230℃的水平。
2.对卤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食盐杂质含量。对使用硫酸钠型卤水的要采取冷冻或热法提硝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食盐中硫酸钠的含量。
3.选择经济、可靠、符合国家规定的防固结剂添加入食盐。试验表明:铁络盐类是效果最好的防固结剂。
4.提高食盐的包装质量。要减少包装的破损率,做到包材和封口密封完好。
彻底解决食盐固结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考虑改善运输仓储条件、储存时间等因素,才能减缓食盐固结。
(三)2007年中盐榆林盐化发表《盐品吸湿结块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的探讨(中国井矿盐第38卷)》实战经验
我国精制盐标准中规定,优级品氯化钠含量≥99.10%,水分含量≤0.3%。就此标准而言,真空制盐厂家在干燥终端检验一般均可达到。然而在盐品的后续冷却、输送、包装,贮运、分装、销售环节抽检,时有因吸湿返潮盐品结块,水分超出0.5%,甚至偶有超出1%的情况出现。致使氯化钠在组份中的含量≤99.10%,特别是进入市场抽检,如出现上述情况,往往会引起用户以及市场质量监督部门的质疑,严重影响厂家声誉。
由于我国现行盐品标准中只规定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的添加量≤10.0mg/kg,水分含量只要≤0.50%仍在一级品范围内,盐品结块虽然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但与质量指标没有关系。而且,我们盐品现阶段还没有实行优质优价的政策,因此,生产厂家一般不去分析、解决吸湿返潮、水分增加、盐品结块的问题,往往简单地将检验达到优级品的盐品定为一级品。然而,从市场营销以及为用户提供一流产品的角度来考虑,防止和解决盐品吸湿结块是一个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提出以下浅见,仅供盐业同行探讨。
3盐品吸湿结块的防止措施
3.1严格控制盐品中的氯化钙、氯化镁含量盐品中的杂质来源于卤水,因此控制卤水质量是关键。但是,如果卤水中氯化钙、氯化镁含量过高,不论是用烧碱--纯碱法,还是石灰一纯碱法处理成本都相当高,制盐厂家很难承受。我公司采取外排母液,将蒸发罐内母液中氯化钙含量I效控制在60g/L,其余各效控制在100g/L 以下的措施,降低了盐品中氯化钙、氯化镁的含量,使成品盐中水分下降,氯化钠含量恢复到99.10%以上。
表2成品盐检验纪录
3.2严格控制进床湿盐初始水分。
调整旋流器离心机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使离心机出料均匀,水分含量≤3%。
3.3严格控制干燥热风温度,适当提高床层厚度
根据经验,内加热流化床在气流温度控制在130-140℃较为理想,超过140℃,进入冷却段(冷却床)后,不仅冷却效果差,而且在空气相对湿度大时容易吸湿。如果干燥床属干燥冷却组合床,则应在冷热段之间设置分离隔板,分离隔板高度应可调,调整高度以物料能正常流化为度。通过隔板的调整适当提高床层厚度,为盐品干燥提供有利条件。如果冷却后的盐品温度高于60℃,则应该考虑加大冷床面积。
3.4优化冷风机进风管道,降低冷风湿度
一般制盐厂冷、热风机和空气换热器设置在同一操作单元内,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时,空气换热器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更高,有时可高达40℃,在室内外温差的作用下,室外空气中的湿份很容易流向室内,使室内空气湿度增大。冷风机加压输送时产生的热能又使进人冷床的空气温度增高,温度高、湿度大的空气不仅很难使盐品冷却,而且空气中的水分容易向盐品中扩散。因此冷风机进风管道进风口应设置到到远离空气换热器,空气流通、高燥的地方(最好设置在二层室内)可降低冷风温度,为盐品的冷却提供合格的介质。如果在管道内设计除湿装置更加理想。
3.5在栈桥输送、包装、仓储等环节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仓库地面应做防潮处理,成品和半成品盐在堆码时要与墙壁留一段距离;运输时遮盖篷布,防水、防雨淋。
(四)《岩盐卤制盐工艺》李红响、李晓清、王跃立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书中深入总结了食盐结块原因及防固结方法
1、食盐固结原因
干燥食盐在堆放过程中的固结现象,取决于食盐水分、粒度、温度和环境湿度、堆放时间和受压情况、运输条件、添加剂的选择与用量、食盐的杂质成分等。这些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结块过程。
(1)环境湿度的交替变化,对食盐的结块起重要作用。氯化钠的临界湿度为75%,相对湿度超过这一值时,盐吸收空气中水分而潮解,在盐晶表面形成饱和盐水。当大气湿度降至75%以下时,饱和盐水又蒸发水分析出盐晶,相邻盐晶因混溶结品而粘接,如此反复,则使盐晶连成一片而逐步坚硬。这种状态是在盐粒静压下完成,正如过去烧“巴盐”一样,成为坚硬盐块,只能用石器或铁器捣碎。
(2)粒径与固结也有一定关系,盐粒越小,固结可能性越大,因为其比表面积越大,盐粒与空气接触面积就大,潮解结块容易。此外,在大盐粒之间夹杂许多小盐粒,则出现细盐反复潮解、结晶而使大盐粒相互粘接。试验证明,对于粒度低于200目(0.074mm)的细盐粒,即使加入国际上公认的抗固结剂也无济于事,仍然结块。
(3)盐的堆放高度和时间对盐的结块也有影响,堆积越高,下面盐包受压力越大,使下部盐粒在溶解结晶过程中粘连更紧密,形成块盐。堆放时间越长,结块更严重。
(4)盐的温度对结块也产生影响,若将食盐装入敞口容器,放人烘箱中烘烤,则发现很快结块。也有人反映,在不定期条件下,热盐包装容易结块,这也与温度变化有关。
(5)食盐中的杂质如氯化钙、硫酸钠、氯化镁等,由于它们在空气中比食盐更容易吸潮而发生溶解,更促进食盐的结块。
(6)存放条件和运输条件直接与结块有关。过去采用麻袋包装,盐的结块极易发生,其原因是麻袋孔隙大,盐和空气接触机会大,潮析现象频繁。改用内塑外编袋后,情况大有改观。仓库环境差,如潮湿、周围有水雾、仓库内有热管通过,漏雨、露天堆放等易使食盐结块。运输车辆潮湿、篷布破烂、脱落,途中停放时间过长等,会加快盐的结块。运输距离过长(如出口盐),周转环节太多(如人力 汽车、火车、轮船转运),也是盐结块的条件。
2、防固结方法
(1)保持较均匀的食盐颗粒,尽量减少细盐混于其中,否则即使有防固结添加剂于防固结。其具体操作是对干燥后食盐进行筛分,除去过细盐末。
(2)干燥后食盐采用冷床或自然通风冷却后,进行密封包装,减少食盐与空气接触机会。现采用的内塑外编包装法是行之有效的。
(3)完善储运条件和合理周转,这是运销环节的重要方法,应力求防潮,在调运行先进先出,避免长期堆放成“死盐”。
(4)进行卤水处理,去除钙、镁、硫酸根等杂质,减少潮解条件。
(5)尽管采用以上方法,结块仍不能完全避免,其原因是食盐本身含有0.5%左右的水分,在储运过程中亦有蒸发、潮解现象发生。另外,密封包装是相对而言,漏气仍然有在,因而盐与大气中水分接触也存在,结块现象也难根除。
(6)为主动改变条件防止食盐固结,经多年研究,各国均采用添加防固结剂来处理,从而大大降低固结现象。然而,我国在使用防固结剂的用量上和均匀性上与各国有差异。
(五)盐有关结块的物理属性
1、食盐的晶体结构:《制盐工业手册》P3
纯氯化钠晶体为无色的正立方体。晶体属等轴晶系,离子晶格呈立方体,每个Na+被6个C1-包围,每个C1-又被6个Na+包围。这两种离子在结点上交替地排列着,组成了单一大型分子。常见的盐是许多小晶粒组成的晶簇,表面和内部含有母液和其他杂质,故呈灰白。
NaCl盐及二水盐的冰点-21.12℃至-40℃(水的冰点0℃),氯化钠盐在温度0.1℃及以下转化二水盐NaCl•2H2O,高于此温度0.1℃以上二水盐析出NaCl粉盐。
分析:低温下生成的氯化钠二水盐具有独立的盐水结合分子式NaCl•2H2O,而结块盐(水和结晶体)的分子式还是NaCl。与此对照盐水的分子式体现是NaCl+H2O,淡盐水到盐的饱和溶液都是水H2O和盐NaCl各是各。
氯化钠离子晶格(组成正方体)结构图-360检索
2、食盐的溶解度:《食盐生产实用手册》P11
氯化钠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
3、盐的吸潮性:《制盐工业手册》P4
盐有吸潮性,因表面常为饱和薄膜溶液所包围,当溶液蒸汽压低于空气中水蒸汽分压时即吸湿潮解;高于空气中水蒸汽分压时则呈干燥状态。
氯化钠临界湿度(20℃):75.3%
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蒸气压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制盐工业手册》P6
4、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表 温度相对湿度对照表(链接)
二、GB2721-2015《食用盐》的规定
三、GB/T 5461-2016《食用盐》的规定
四、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
D.2 抗结剂:用于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计算分析:亚铁氰化钾分子量=K4[Fe(CN)6]·3H2O=422.41(引据GB25581-2010,一般计算422.39),无水亚铁氰化钾分子量=K4[Fe(CN)6]·3H2O=422.41-3×(1.00794×2+15.9994=)368.36,无水亚铁氰化钠分子量=Na4[Fe(CN)6]=303.91,三者亚铁氰根的分子量相同=[Fe(CN)6]=[ 55.85 + 6 (12.01 + 14.01)]= 211.97。
因此各自亚铁氰根含量不同,递减排列是:每毫克无水亚铁氯化钠含亚铁氰根(211.97/303.91)mg>每毫克无水亚铁氰化钾含亚铁氰根(211.97/368.36)mg>每毫克三水亚铁氰化钾含亚铁氰根(211.97/422.41)mg。
盐(与标准名称对应)应特指食盐,对标时注意《食盐专营办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食盐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GB/T19420定义范围同是直接食用或用于食品加工的盐,GB2721指用于食用的盐,GB/T 5461规范性引用GB2721。代盐制品通常指以氯化钾部分替代氯化钠的低钠盐,但GB2721因其氯化钠(65-90%含)仍为主要成份将其归入食用盐。代盐制品从使用角度疑是范围包括提供餐桌、快餐使用的添加味精、调味料、香料的多品种食盐、调味盐或含盐调料包等对撒盐自由流动性要求高的制品,似有必要适用《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12.1.2含盐制品或归类于12.2.2调味品(GB2760-2014无此2项)的抗结剂最大使用量。目前代盐制品的范围虽无标准释义,国际标CODEX STAN192-1995与国标对调味品的定义范围也有所不同,但国标在调味品大类下调味料与食盐区别有细分规则:一是《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03调味品类别下有调味料、食盐相关细分品种;二是GB/T 20903-2007 《调味品分类》定义食盐为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用于烹调、调味、腌制的盐,对《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细分品种分别作了定义。三是GB/T19420《制盐工业术语》有多品种食盐、调味盐定义。
——《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03调味品
——GB/T19420-2021《制盐工业术语》有盐产品、食用盐、多品种食盐、调味盐的定义
——GB/T 20903-2007 调味品分类
五、GB25581-2010《食品添加剂 亚铁氰化钾》的规定
亚铁氰化钾分子量=K4[Fe(CN)6]·3H2O=422.41
六、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CODEX STAN192-1995)的规定
前言 1.范围 1.1 列入本标准的食品添加剂
只有在本标准中列出的、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方可用于食品。只有经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评估,赋予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或基于其他标准认为是安全的,而且具有法典指定INS 编码的食品添加剂方可列入本标准。按照本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则应认为工艺上合理。
亚铁氰化物
INS 538 亚铁氰化钙
INS 535 亚铁氰化钠
INS 536 亚铁氰化钾
功能: 抗结剂
食品类别号 | 食品类别 | 最大使用量 | 注释 | 采纳年份 |
12.1.1 | 盐 | 14mg/kg | 24&107 | 2006 |
12.1.2 | 代盐制品 | 20mg/kg | 24 | 1999 |
12.2.2 | 调味料和调味品 | 20mg/kg | 24 | 1999 |
注释24: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 注释107:不包括亚铁氰化钠(INS 535)以29mg/kg(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的量用于食品级树脂盐。 |
——CODEX STAN 150-1985 食用盐法典标准
计算分析:12.1.1最大使用量无水亚铁氰化钠14mg/kg时,含有亚铁氰根[Fe(CN)6]=14×(211.97/303.91)=9.76mg/kg;12.1.2最大使用量无水亚铁氰化钠20mg/kg时,含有亚铁氰根[Fe(CN)6]=20×(211.97/303.91)=13.95mg/kg。
国标对标适用时,由于国标将盐和代盐制品归为一类,兼顾添加无水亚铁氰化钠Na4[Fe(CN)6]使用量14、20mg/kg两档,所以非出口代盐制品档应用国际标受到限制。当盐及代盐制品对标国际标,以亚铁氰根计[Fe(CN)6]9.76mg/kg=0.00976g/kg按毫克归整时,[Fe(CN)6]0.00976g/kg≈0.01mg/kg,符合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对小数的修约规则。
七、欧州议会和理事会指令95/2/EC食品添加剂指令
亚铁氰化钾属于欧盟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95/2/EC指令中规定最高允许使用量为20mg/kg(以无水亚铁氰化钾计)。
计算分析:最大使用量按亚铁氰根比较,欧盟标准无水亚铁氰化钾20mg/kg的[Fe(CN)6]含量=20×(211.97/368.36)=11.51mg/kg,大于国际标准无水亚铁化钠14mg/kg的[Fe(CN)6]含量9.76mg/kg,且大于国标三水亚铁氰化钾以[Fe(CN)6]计含量10mg/kg。
八、美国FDA发布的21 CFR Part 172食品添加剂标准
21 CFR Part 172 允许直接添加到人类食用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
序号 | 法规名称 | 文号 | 发布日期 | 实施日期 | 状态 |
8 | 允许在供人类食用的食品中使用的次级直接食品添加剂 | 21 CFR Part 172 | 2023-03-24 | 2023-03-24 | 现行 |
Sec. 172.410 Calcium silicate.Calcium silicate, including synthetic calcium silicate, may besafely used in fo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prescribedconditions:(a) It is used as an anticaking agent in food in an amount not inexcess of that reasonably required to produce its intendedeffect.(b) It will not exceed 2 percent by weight of the food, exceptthat it may be present up to 5 percent by weight of bakingpowder. | |||||
第172.410条 硅酸钙。硅酸钙,包括合成硅酸钙,可按照下列规定条件安全地用于食品中:(a) 其在食品中用作抗结块剂,其用量不得超过产生其预期效果的合理需要量。(b) 其含量不得超过食品重量的2%,但发酵粉中的含量最多可达5% | |||||
Sec. 172.430 Iron ammonium citrate.Iron ammonium citrate may be safely used in food in accordancewith the following prescribed conditions:(a) The additive is the chemical green ferric ammonium citrate.(b) The additive is used, or intended for use as an anticakingagent in salt for human consumption so that the level of ironammonium citrate does not exceed 25 parts per million (0.0025percent) in the finished salt.(c) To assure safe use of the additive the label or labeling ofthe additive shall bear, in addition to the other informationrequired by the Act:(1) The name of the additive.(2) Adequate directions to provide a final product that complieswith the limitations prescribed in paragraph (b) of this section. | |||||
第172.430条 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铁铵可在符合下列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安全地用于食品中:(a)添加剂为化学绿色柠檬酸铁铵。(b) 该添加剂用作或打算用作人类食用盐中的抗结块剂,以便成品盐中柠檬酸铁铵的含量不超过百万分之 25(0.0025%)。(c)为了确保添加剂的安全使用,除了该法案要求的其他信息外,添加剂的标签或标记还应包含:(1) 添加剂的名称。(2) 提供符合本节(b)段规定的限制的最终产品的充分指示。 | |||||
Sec.172.480 Silicon dioxide.The food additive silicon dioxide may be safely used in food inaccordance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a) The food additive is manufactured by vapor phase hydrolysisor by other means whereby the particle size is such as toaccomplish the intended effect.(b) It is used as an anticaking agent, subject to the followingconditions:(1) It is used in only those foods in which the additive has beendemonstrated to have an anticaking effect.(2) It is used in an amount not in excess of that reasonablyrequired to produce its intended effect.(3) [Reserved](4) It is used in an amount not to exceed 2 percent by weight ofthe food.(c) It is used or intended for use as a stabilizer in theproduction of beer, and is removed from the beer by filtrationprior to final processing.(d) It is used or intended for use as an adsorbent for dla- tocopheryl acetate and pantothenyl alcohol in tableted foodsfor special dietary use, in an amount not greater than thatrequired to accomplish the intended physical or technical effect. | |||||
第172.480条 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可以根据以下条件安全地用于食品中: (a)食品添加剂是通过气相水解或通过其他方式制造的,其中颗粒尺寸足以实现预期效果。(b) 用作抗结块剂,但须满足以下条件:(1) 仅用于已证明添加剂具有抗结块作用的食品中。 (2)其使用量不超过产生其预期效果合理需要的量。(3) 【保留】 (4) 使用量不超过食品重量的2%。(c) 它在啤酒生产中用作或拟用作稳定剂,并在最终加工前通过过滤从啤酒中除去。 (d)用于或拟用作特殊膳食用片剂食品中乙酸乳酸生育酚和泛醇的吸附剂,其用量不大于完成预期物理或技术所需的量。 | |||||
Sec.172.490 Yellow prussiate of soda.(a) The food additive yellow prussiate of soda (sodiumferrocyanide decahydrate; Na4Fe(CN)6-10H2O contains a minimum of99 percent by weight of sodium ferrocyanide decahydrate.(b) The additive is used or intended for use as an anticakingagent in salt and as an adjuvant in the production of dendriticcrystals of salt in an amount needed to produce its intendedeffect but not in excess of 13 parts per million calculated asanhydrous sodium ferrocyanide.[42 FR 14491, Mar. 15, 1977, as amended at 58 FR 17098, Apr. 1,1993] | |||||
第172.490条 亚铁氰化钠。(a) 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钠(十水合亚铁氰化钠;Na4Fe(CN)6-10H2O)的重量百分比不得低于99。(b)该添加剂用于或打算用作食盐的防结块剂,以及在食盐生产中作为助剂使用,使用量应达到预期效果为准,但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十三(按无水亚铁氰化钠计算)。[42 FR 14491,1977 年 3 月 15 日,于 58 FR 17098 修订,1993 年 4 月 1 日] |
计算分析:美国21 CFR Part 172标准以无水亚铁氰化钠Na4[Fe(CN)6]计最大使用量百万分之十三(ppm),最大使用量13mg/kg无水亚铁氰化钠Na4[Fe(CN)6]含有亚铁氰根[Fe(CN)6]计=13(211.97/303.91=9.07mg/kg,小于且接近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最大使用量。
九、日本厚生省第十版食品添加剂标准(2024)
日本厚生劳动省消费者厅:第10版 食品添加物公定書 2024 (查询: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 13/20)
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 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は、食塩及びぶどう酒以外の食品に使用してはならない。 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の使用量は、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ウムとして、食塩1kgにつき 0.020g以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ただし、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ルシウム若しくは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 リウムの1種又は2種と併用する場合にあっては、それぞれの使用量の和が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 リウムとして、食塩1kgにつき0.020g以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また、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 は、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として、ぶどう酒1Lにつき、0.001gを超えて残存しないように使 用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ルシウム 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ルシウムは、食塩以外の食品に使用してはならない。 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ルシウムの使用量は、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ウムとして、食塩1kgにつき 0.020g以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ただし、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若しくは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 ウムの1種又は2種と併用する場合にあっては、それぞれの使用量の和が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 ウムとして、食塩1kgにつき0.020g以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ウム 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ウムは、食塩以外の食品に使用してはならない。 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ウムの使用量は、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ウムとして、食塩1kgにつき 0.020g以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ただし、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リウム若しくはフェロシアン化カルシ ウムの1種又は2種と併用する場合にあっては、それぞれの使用量の和が無水フェロシアン化ナトリ ウムとして、食塩1kgにつき0.020g以下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
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钾不得用于食盐和酒以外的食品中。亚铁氰化钾的用量,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每1公斤食盐不得超过0.020克。然而,当与亚铁氰化钙或亚铁氰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使用时,每1kg盐(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各自的用量之和必须为0.020g以下。此外,亚铁氰化钾的使用方式必须是每升酒中残留的无水亚铁氰化钾不得超过0.001克。 亚铁氰化钙 亚铁氰化钙不得用于食盐以外的食品中。 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亚铁氰化钙的用量必须为每 1 千克食盐 0.020 克或更少。然而,当与亚铁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使用时,每种用量的总和必须为每1kg无水亚铁氰化钠食盐0.020g或更少。 亚铁氰化钠 亚铁氰化钠不得用于食盐以外的食品中。 亚铁氰化钠的用量,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每 1 千克食盐必须为 0.020 克或更少。然而,当与亚铁氰化钾或亚铁氰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一起使用时,每1kg盐(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各自的用量之和必须为0.020g以下。 |
计算分析:日本标准与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的12.1.2代盐制品使用添加剂、最大使用量相同,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最大使用量20mg/kgNa4[Fe(CN)6]含有亚铁氰根[Fe(CN)6]=20(211.97/303.91)=13.95mg/kg,大于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盐的最大使用量。
十、企业执行GB2760-2014适用GB25581-2010的实际
(一)国标最大使用量计算:国标为企业执行标准和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法定依据。食用盐添加三水亚铁氰化钾K4Fe(CN)6·3H2O(以亚铁氰根计)≤0.01g/kg=10.0mg/kg。最大使用量10mg/kg亚铁氰根[Fe(CN)6]的三水亚铁氰化钾[K4Fe(CN)6·3H2O]=10(422.41/211.97)=19.93mg/kg,如修约整克国标则以三水亚铁氰化钾计最大使用量20mg/kg。
(二)对标国际、欧盟、美国、日本标准同比: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亚铁氰根计10mg/kg,CODEX STAN192-1995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最大使用量14mg/kg,欧盟95/2/CE食品添加剂指令以无水亚铁氰化钾计最大允许量20mg/kg,美国21 CFR Part 172食品添加剂标准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最大使用量13mg/kg,日本厚生省第十版食品添加剂标准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最大使用量20mg/kg。
执行国标添加三水亚铁氰化钾以[Fe(CN)6]计10.0mg/kg同比,≈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规定的无水亚铁氰化钠最大使用量[Fe(CN)6]含量9.76mg/kg,接近美国21 CFR Part 172食品添加剂标准以[Fe(CN)6]计9.07mg/kg,<欧盟食品添加剂指令规定的最大允许量无水亚铁氰化钾20mg/kg的[Fe(CN)6]含量11.51mg/kg,<日本厚生省第十版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的无水亚铁氰化钾钠20mg/kg最大允许量的[Fe(CN)6]含量13.95mg/kg。即:定点企业生产精制食用盐添加亚铁氰化钾执行国标最大使用量品控,也就是在接近美国标准且低于欧盟标准量、日本厚生省标准量情况下,视同一并执行了国际标准。
(三)定点企业执行国标的内控使用量: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针对生产原料盐成份、销往地市场反馈信息结合多年生产食盐质量保证和加工深化的技术进步的实际执行GB2760,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类别、品种、粒度的普通食用盐(大袋、小袋)、多品种食用盐(小袋、瓶装、提供餐桌使用盖口小孔撒盐瓶装等)的企业,操作上会因保持撒盐流动性、贮存条件下的保质期限和避免特殊地理环境目标市场食盐结块、规避盐中存在铁离子时显蓝的不同需求,在配料上有所不同。
采取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适用国标的四川样本企业提供数据分析,企业精制食用盐(真空制盐GB2721-2.2、GB/T 19420-4.1.4或的前者定义)审慎添加抗结剂遵循标准使用原则,K4Fe(CN)6·3H2O三水亚铁氰化钾最大使用量以亚铁氰根计10mg/kg时,一般质量品控实为[Fe(CN)6]4-在4-8mg/kg且<10mg/kg范围,不同企业分别有4、5、7、8mg/kg的不同抗结目标控制值,折合添加K4Fe(CN)6·3H2O三水亚铁氰化钾=4-8(422.41/211.97)mg/kg且<10(422.41/211.97)mg/kg=添加三水亚铁氰化钾7.97-15.94mg/kg且<19.93mg/kg。
对外书面或口头声称仍为企业生产的食用盐执行国标添加抗结剂三水亚铁氰化钾,最大使用量以亚铁氰根计≤10mg/kg,与行政机关依据国标开展食盐质量监督管理保持一致。
十一、适用国际标和国标ADI安全前提的相关规制
亚铁氰化钾受热至一定程度(t℃:400℃以上或需要650℃或在300℃以内稳定性较好)分解,生成氰化钾和铁碳化合物、碳、氮气
3K4[Fe(CN)6]t℃→12KCN + Fe3C + 5C + 3N2
氰化钾有剧毒,但亚铁氰化钾没有毒。在化学原理上,氰化钾的毒性是因为其中的氰根离子(CN-)有超强的络合能力,进入人体后会跟一些重要的蛋白质结合,阻止这些蛋白质发挥功能,于是人就挂了。而亚铁氰化钾中的亚铁离子(Fe2+)刚好跟氰根离子结合得很牢固,它们已经紧紧抱在一块了,进入人体也不会分开,所以没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袁岚峰)
亚铁氰化钾在空气中稳定,加热至100℃失去结晶水,变为吸湿性白色粉末。高温时分释放出氮,并生成氰化钾和碳化三铁。与稀硫酸加热生成氢氰酸、硫酸亚铁和硫酸钾。与浓硫酸加热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铵、硫酸钾,并释放出一氧化碳。与亚铁盐溶液作用生成普鲁士蓝。遇银盐、铜盐或锌盐溶液分别生成相应的银、铜或锌的亚铁氰化物沉淀。
加热:亚铁氰化钾在加热到400摄氏度以上时会发生分解,生成氰化钾和其他产物。这个温度远高于常规烹饪的温度,因此在食物加工过程中不会发生此类分解。
加酸:亚铁氰化钾在特定条件下也能通过加酸来促进分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酸都能有效促使亚铁氰化钾释放氰化物,需要加入一定浓度的酸才能产生氰化氢气体。
六氰铁酸钾(II)(亚铁氰化钾)的热分解生成氰化钾、碳化铁、碳和氮。该反应在650°C附近发生。
——《氯酸钠和亚铁氰化钾的热稳定性研究》金满平 黄文君 石宁 《试验研究》2010年第10卷第8期
3.2 亚铁氰化钾样品的DSC/TG谱图由亚铁氰化钾在空气中的TG曲线可以看出(如图3所示),在分析条件下,样品在65℃左右约有11.24%的质量损失,结合DSC曲线可知,该过程中出现一个吸热峰,根据亚铁氰化钾的结构特点可得,该阶段为分子失去结合水的过程(理论质量损失为12.78%)。结合水损失完毕后,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热流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放热峰,说明在300℃范围内,亚铁氰化钾热稳定性也较好。
(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物(亚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钠)风险评估》
2. 评估结果
2.1 亚铁氰化物的稳定性
现有文献资料显示,亚铁氰化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但其稳定性会受到酸和碱的影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进行的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实验发现,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加热至300 ℃未发生分解,其在常温下的酸性条件中稳定。
加热可促使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分解产生氢氰酸,但氢氰酸极易挥发。结合我国的烹调情形进行进一步分析,鉴于常用食用油燃点低于260 ℃,油炸烹调温度一般不超过200 ℃,因此食盐中的亚铁氰化物在我国常见烹调温度下分解产生氰化物、或酸性条件下(加醋)烹调产生的氰化物在食物中残留的可能性很小。
2.2亚铁氰化物的健康影响
亚铁氰化物的吸收率很低(0.25%-0.42%),在人体内无蓄积,其急性毒性分级属低毒级。目前未发现亚铁氰化物具有遗传毒性、致畸性或致癌效应。大鼠 2 年毒性试验发现,肾脏是亚铁氰化物的潜在靶器官,经口给予 4.4 mg/kg BW 的亚铁氰化钠不会引发肾脏毒性,该剂量被 EFSA 作为制定ADI 的未观察到不良作用水平(NOAEL)。
鉴于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亚铁氰化钙性质非常接近,JECFA 和 EFSA 等机构均将三种化合物视为一组物质进安全性评价。JECFA 基于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确定亚铁氰化物的组 ADI 为 0-0.025 mg/kg BW(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EFSA 基于大鼠 2 年毒性试验结果确定其组 ADI 为0-0.03 mg/kg BW。鉴于慢性毒性试验的证据权重大于亚慢性毒性试验,且考虑到数据质量及其不确定性等因素,工作组认为,可采用上述基于慢性毒性试验制定的组 ADI(0-0.03mg/kg BW)来评估我国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物的使用安全性。
2.3 我国人群亚铁氰化物摄入量
采用最大使用量进行的理论评估结果显示,我国 3 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平均每日通过食盐摄入的亚铁氰化物为0.0012-0.0026 mg/kg BW,每日通过食盐摄入亚铁氰化物 P95为 0.0029-0.0060 mg/kg BW,即使考虑我国 3-5 岁儿童的P97.5 摄入水平,也未超过组 ADI。采用文献报道实际检测数据进行的精确评估结果显示,我国 3 岁以上人群亚铁氰化物每日平均摄入量仅为 0.0003-0.0007 mg/kg BW,P95 摄入量为 0.0008-0.0016 mg/kg BW,即使考虑我国 3-5 岁儿童的P97.5 摄入水平,也仅占组 ADI 的 9.12%。可见,我国人群通过食盐摄入的亚铁氰化物水平远低于其组 ADI。
3. 结论与建议
现有资料显示,亚铁氰化物性质稳定,人体吸收率很低且无蓄积。目前资料表明食盐中亚铁氰化物在我国常见烹调模式下分解产生氰化物并残留在食物中的可能性很小。采用0-0.03 mg/kg BW作为组ADI来评估我国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物的安全性是适宜的。食盐中的亚铁氰化物含量即使达到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我国人群通过食盐摄入的亚铁氰化物也远低于组ADI。实际上并非所有食盐均添加亚铁氰化物,且添加量也未达到最大使用量,因此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很小。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盐中亚铁氰化物最大使用量与国外大多数法规标准基本一致,国际上多个组织已通过科学评估证实该添加剂在此用量下是安全的。利用我国数据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也说明,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在食盐中规范使用亚铁氰化物是安全的。
鉴于目前部分网络媒体和消费者对食盐中使用亚铁氰化物的安全性存在误解,建议加强科普宣传及公众交流,避免舆情误导引发社会对亚铁氰化钾安全性的质疑。同时加强监管和监测,严格遵循食盐生产规范,避免因超量使用引发食品安全风险。
(二)食品伙伴网:《欧盟重新评估三种亚铁氰化物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据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中添加的营养素来源小组(ANS)提供了重新评估亚铁氰化钠(E 535)、亚铁氰化钾(E 536)安全性以及评估亚铁氰化钙(E 538)安全性的科学意见:食品添加剂。专家小组认为已有足够的接触和毒性数据。亚铁氰化物(E 535-538)被唯一授权在两个食品类别中作为盐替代品。为了评估亚铁氰化物(E 535-538)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膳食使用量,根据监管最高水平使用评估情景(最大允许水平(MPL))和细化使用评估情景计算使用量。
亚铁氰化物的膳食使用量是根据监管最高水平和精炼情景中盐的平均和高水平消耗量计算的。在 MPL 情景中,儿童和儿童每天因用作食品添加剂而接触亚铁氰化物(E 535-538)高达 0.009 毫克/千克体重(bw)。青少年在精细估计使用情景中,儿童和青少年的使用量高达每天 0.003 毫克/千克体重。亚铁氰化物的吸收率低,人体无蓄积。不存在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问题。尚无生殖研究,但从产前发育毒性研究中确定,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水平(NOAEL)为每天 1,000 毫克亚铁氰化钠/公斤体重(最高测试剂量)。肾脏似乎是亚铁氰化物毒性的靶器官,在一项针对大鼠的长期(2 年)研究中,每天 4.4 毫克亚铁氰化钠/公斤体重被确定为肾脏影响的 NOAEL,假设该化合物的毒性仅由亚铁氰化物离子引起。专家小组确定了亚铁氰化钠、钾和钙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为每天 0.03 毫克/千克体重,以亚铁氰化物离子表示。专家组的结论是,亚铁氰化物(E 535-538)不存在安全问题。
(三)毒理学有关资料信息:亚铁氰化钾和氯化钠的LD50值
1、亚铁氰化钾和氯化钠的LD50值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根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
①“0”:无毒性,LD50>15g/kg;
②“1”:实际无毒性,5g/kg<LD50<15g/kg;
③“2”:轻度毒性,0.5g/kg<LD50<5g/kg;
④“3”:中度毒性,50mg/kg<LD50<500mg/kg;
⑤“4”:高度毒性,LD50<50mg/kg
亚铁氰化钾英文全称 Potassium hexacyanoferrate,CAS号是13943-58-3。氯化钠的英文全称Sodium chloride,CAS号是7647-14-5。
经检索ChemicalBook(《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无此显示)载明的有关毒理学急性毒性水平信息:
亚铁氰化钾(13943-58-3)LD50(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LD50:1.6-3.2mg/kg。检索也有口服-大鼠 LD50:6400 mg/kg;口服-小鼠 LD50: 5000 mg/kg的信息。
氯化钠(7647-14-5)LD50(半数致死量)口服- 大鼠 LD50 3000 mg/kg; 口服- 小鼠 LD50: 4000 mg/kg。检索也有氯化钠(7647-14-5)LD50(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LD50:3.75±0.43g/kg。
2、亚铁氰化钾的ADI值和食盐的RNI值
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是指人或动物终生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等),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每千克体重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毫克数来表示,简写为毫克/千克(体重)。它是评价食品添加剂毒性和制订最大使用量的首要和最终标准,是根据对小动物(大鼠、小鼠等)近乎一生的长期毒性试验中所求得的最大无作用量,取其1/100-1/500作为ADI值。由于人和动物对化学物质感受性的不同,根据经验数据,取1/100-1/500作为安全率。
JECFA基于毒性试验结果赋予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0-0.025 mg/kg bw(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EFSA 基于毒性试验结果确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03 mg/kg bw体重(以亚铁氰化物离子表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基于CFSC稳定性实验和现有文献数据采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0-0.03 mg/kg bw(以亚铁氰化物离子表示),评估我国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物的安全性。因铁与氰基的结合很强,故毒性极低。
氯化钠没有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但《世卫组织发表有关盐和钾摄取量的新指南》,成年人每天钠适宜摄取量(AI)应低于2000毫克,即食盐推荐摄入量(RNI)应低于5克。
钠和氯调节体内水分和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纳可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血压正常,氯还参与血液CO2运输、胃酸形成。中国居民膳食钠适宜摄入量(AI)成年人1500-1400mg/kg,氯适宜摄入量(AI)成年人2300-2200mg/kg。中国营养学会对成年人每天推荐摄入量(RNI)食盐不超过5g。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2g,城市10.9g,农村12.4g。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的摄入量是6g,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了每人每日5g的建议,但鉴于我国居民食盐实际摄入量与目前6g的建议值有较大差距,因此仍然维持目前建议值。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烹调油25~30g。
——张向清著《盐与健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6) 第三章 盐过剩的灾难
各种盐类在维持机体内的生理功能方面确实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应看到盐过剩所带来的危害。最近,在美国不少城市里出现了“抗盐热”,尤其是纽约和华盛顿这样的大城市,在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如下广告:“先生,少吃盐”、“食盐是头号敌人”、“杀人的食盐”、“食盐有害于健康”和“有高血压的人千万少吃盐”等。一场反对多吃盐的运动在美国迅速展开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盐成了人体内的“两面派”。
一、钠盐过剩时的危害
所谓钠盐过剩是指血液中的钠盐浓度增加。医学上规定每升血清中的钠浓度超过150毫当量时为高钠血症(正常值范围以135-145毫当量/升)。如果用重量单位来表示的话,则为每升血清不应超过345毫克(正常值范围为310-333毫克升)。钠盐过剩的发生机会虽然不象钠缺少那样多见,但它一旦发生其后果常是相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一)两个原因
1.钠盐的摄入量过多我们知道,每个人都要吃盐,只是每人吃盐多少不同。有人爱吃盐,有人不爱吃盐,好吃盐者为高盐欲,不爱吃盐者为低盐欲。但是,人为什么有盐欲呢?先介绍一段历史性的记载。根据普雷斯科特的报告,墨西哥的印地安族有过不幸的遭遇,这个部族曾经断盐半个世纪,他们靠着索取食物生活,直到被人征服之后,又经过好几代人他们开始才学会正确用盐。这个事实说明,盐欲的产生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按着人体对于钠盐的需要,食物中并无再加盐的必要,因为人体所需要的钠每日0.5克就够了(相当食盐2-3克)。然而,由于生活习惯,我们的食盐摄入量常高达10克以上,已远远超过了这个基础需要量。其实,多余的钠盐经过肾脏又都排出体外,这是因为钠盐有个多吃多排、少吃少排的脾气。为此,美国参议院的“营养与人类需要精选委员会”建议,每人每日消耗的食盐量可由目前的10克以上降低至5克。美国长寿学会建议,食盐的摄入量还可降低为每日2-4克。但对高血压病人来说,这个数值还显得偏高,应降至2克以下。
在婴儿中,因为他们还不会说话,或许是还没有盐欲的出现,所以不易发生钠盐过剩。婴幼儿的钠盐过剩,多是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的。
除了盐欲增强和喂养不当容易造成钠盐过剩之外,在诊断和治疗技术上的常见原因是慢性溃疡病病人服用过多的小苏打(碳酸氢钠)。
海水是浓缩的钠盐溶液(含钠盐为450-500毫当/升)历史上也曾有过被那些严重缺水的人们摄取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饮入量很少也可能是致命的。因为脱水已使血液的钠盐浓度相对升高了,饮入海水等于火上加油。
2.水平衡异常引起钠盐的相对增加在第二章里我们讨论过钠在水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钠盐的多少直接控制着水的代谢平衡,所以水分的多少又会影响体液中的钠盐浓度。如果水分的摄入量不足,或在一定时期内完全断水,将会使体液内的钠盐浓度急剧上升。此外,如果钠盐和水都丧失,而水的丧失量超过了钠盐的丧失量,同样也会造成血液内的钠盐浓度相对上升。请注意,这里所指的钠盐浓度上升注明了“相对”两个字,意思是说身体内的钠盐总量并没有增加,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减少,其浓度上升是失水大于失钠造成的,故又有假性高钠之称,或称为高张性脱水。只有因摄入钠盐增加造成的高钠血症,才是真正的钠盐过剩。
水源断绝或饮水缺乏在日常生活中是少见的,较易发生的情况是沙漠或森林中的迷路人。疾病情况下的饮水缺乏见于不思饮水的精神病患者,无饮水条件的疾病患者见于晚期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等。
水分额外丧失增加的常见原因是严重腹泻和顽固性呕吐,如发生在婴幼儿中情况更为严重。根据一些资料统计,因严重腹泻引起的钠盐过剩占高钠病人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大便中的钠盐浓度远远低于血液钠浓度的缘故,所以会造成水和钠盐不成比例的丧失。如果腹泻病再人合并有剧烈呕吐,就更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因为呕吐物中的钠浓度也低于血液。因此,在发生急性胃肠炎的情况下,首先应想到有可能发生高钠的危险,在治疗上应注意水分的补充。
水分额外丧失的另一种形式是肾脏的失水量增加。正常人的饮水量多于排尿量,然而当尿量等于或超过饮水量时,即发生钠盐过剩。这种情况可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肾小管再吸收水分的能力都减弱了。那么抗利尿激素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抗利尿激素又称加压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它可增强水在肾小管的再吸收。故老年人容易出现大量稀释尿。而在精神焦虑、疼痛、恐惧以及手术等创伤情况下,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所以尿量减少。
某些病理情况,如脑垂体肿瘤、炎症、颅脑外伤等也可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缺乏或减少,以致影响肾小管对水分的回吸收,从而引起多尿。临床上认为,成人每天排尿量超过2500毫升即为多尿。引起多尿的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是尿崩症,这类病人的昼夜排尿量一般在5000-10000毫升以上,个别病人可达48000毫升。由于水分的大量丧失,病人口渴,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多尿--多饮--多尿”的恶性循环。
(二)一个结局
在“兄妹元素”的渗透性能一节里,我们讨论了细胞外液高钠带来的危害是组织细胞因细胞外液高渗而产生脱水。
为了正确估计脱水程度,美国医生马里奥特曾经规定了三条标准:轻度脱水病人的主要表现为口渴,估计缺失量为体重的2%,中度脱水系指断水72-96小时的状况,患者除口渴口干外,常有尿少,四肢软弱无力,甚至出现性格的改变。这类病人的缺水量约占体重的6%,但是仍能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第三种情况为重度脱水,因为脱水迟早会影响到大脑细胞,所以往往出现神经错乱,癫痫发作,以至昏迷等。估计失水量已达体重的7~14%。
上述的分类标准是指急性高钠而言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钠盐过剩并非都是突然发生的,如盐欲较强的人可能要发生慢性持续性高钠。由于平日吃盐过量,必然要出现口渴症状,大量饮水又会使血管内水分增加,从而引起血压上升。对于原来已有心、肾、肺等疾病的患者来说,钠盐过剩的危害更大,它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力衰竭;它会加重全身及肾组织的水肿程度,导致肾脏衰竭;它会增加肺组织的含水量引起呼吸衰竭。
——《中国药典》(2000)氯化钠
拼音名:Luhuana
英文名:Sodium Chloride
书页号:2000年版二部—906 NaCl 58.44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氯化钠(NaCl)不得少于99.5%。
【性状】 本品为无色、透明的立方形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咸。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鉴别】 本品的水溶液显钠盐与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附录Ⅲ)。
【类别】 电解质补充药。
【贮藏】 密封保存。
【制剂】 (1) 生理氯化钠溶液 (2) 氯化钠注射液 (3) 浓氯化钠注射液
——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第一卷第七章和第二卷第五章
第五章 调味品和其他食品 第一节 调味品及其营养价值
(八)盐 咸味是食物中最基本的味道,而膳食中咸味的来源是食盐,也就是氯化钠。钠离子可以提供最纯正的成味,而氯离子为助味剂。钾盐、铵盐、锂盐等也具有咸味,但威味不正而且具有一定苦味。
食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海盐、井盐、矿盐和池盐。按加工精度,可以分为粗盐(原盐)、洗涤盐和精盐(再制盐)。粗盐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钾、硫酸镁、硫酸钙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定的苦味。粗盐经饱和盐水洗涤除去其中杂质后称为洗涤盐,经过蒸发结品可制成精盐。精盐的氯化钠含量达90%以上,色泽洁白,颗粒细小,坚硬干燥。
精制食盐经过调味或调配,可以制成各种盐产品。自1996年起我国普遍推广加碘食盐,其中每公斤食盐当中加人碘20-50mg,可有效预防碘营养缺乏。低钠食盐当中加入三分之一左右钾盐,包括氯化钾和谷氨酸钾等,可以在基本不影响调味效果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量。加入调味品制成的花椒盐、香菇盐、五香盐、加鲜盐等产品的营价值与普通食盐基本一致。
盐每日必用,使用数量基本恒定,是营养强化的绝佳载体之一。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营养型盐制品包括钙强化营养盐、锌强化营养盐、硒强化营养盐、维生素A盐等及复合元素强化盐,还有富含多种矿物质的竹盐等。但其中钙和锌的强化数量较低,按每日摄人8g食盐计算,低于每日推荐摄人量的三分之一。
食盐不仅提供咸味,也是食品保存中最常应用的抑菌剂。每一类食品都具有被普遍认同的食盐浓度。在食品加工当中,单独食用的食物食盐浓度较低,与主食配合食用者则相对较高;低温或常温食用的食物食盐浓度较低,高温食用者则食盐浓度较高。此外,食盐浓度也需要与甜味剂、酸味剂、鲜味剂的浓度相协调。
健康人群每日摄入6g食盐即可完全满足机体对钠的需要。摄人食盐过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由于我国居民平均摄盐量远高于推荐数值,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注意控制食盐数量,已经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和肥胖者等疾病的患者应当选择低钠盐,并注意调味清淡。
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成味和甜味可以相互抵消。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完全抵消咸味。因而在很多感觉到甜咸两味的食品当中,食盐的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水平更高。另一方面,酸味则可以强化成味,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0.01%的醋酸就可以感觉到成味更强,因此烹调中加入醋调味可以减少食盐的用量,从而有利于减少钠的摄入。(赵洪静 范志红)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问答
十四、关于取消食盐作为营养强化剂载体 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高,同时我国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为了配合国家的减盐行动,避免居民过多摄入食盐,本标准取消了食盐作为营养强化剂载体。关于食用盐中碘的使用,生产单位依据《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执行。
分析比较:亚铁氰化钾的大鼠经口LD50为1.6-3.2g/kg,这意味着对于大鼠来说,每公斤体重摄入1.6-3.2g克的亚铁氰化钾会导致50%的大鼠死亡。氯化钠的大鼠经口LD50为3.0g/kg,这意味着对于大鼠来说,每公斤体重摄入3.0克的氯化钠会导致50%的大鼠死亡。两者LD50水平处于(0.5g/kg<LD50<5g/kg)轻度毒性等级,同时亚铁氰化钾适用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准入,食盐适用每推荐日摄入量(AI)指导,表明按标准添加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和正常食用盐(<5-15g/d)是安全的。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载明氯化钠除提供调味最基本味道的咸味、食品保存最常用抑菌剂外,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物功能所必需七种常量元素之二的钠、氯的主要来源。氯化钠是《中国药典》载明的电解质补充药,国家卫生部门计划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氯化钠》也正在起草中。但量变会导致质变,盐吃多了也是有损身体健康的,消费者食用盐有必要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成年人每天摄入(RNI)食盐不超过5g量自控。
(四)卫生部新闻办公室:《规范使用食盐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推荐的食盐每日摄入量为6g,考虑我国居民实际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按每人每天摄入15克食盐计算,如果按照标准规定使用亚铁氰化钾,每天摄入量为0.15mg。按照成人体重按60kg计,摄入量为0.0025mg/kg bw,远低于人类的每日容许摄入量(0.025mg/kg bw),因此按照标准规定使用亚铁氰化钾本身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五)全国盐标委:《就自媒体传播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危害消费者健康不实信息的特别说明》
我国制盐行业添加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希望广大消费者放心食用。
全国盐标委:《就自媒体传播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危害消费者健康不实信息的特别说明》.pdf
CCTV-2财经频道 消费主张-《消费主张》 20170619 消费测评:国产食盐安全吗?-来源:央视网2017年06月19日 21:00
计算分析:结合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按照标准(GB/T 5461-2016指标)4、5、7、8内控使用量的高低两挡计算,体重60kg成人按(2002调查)每天摄入量12克食盐:1、添加三水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计,每天摄入亚铁氰根量12(4-8mg/1kg)=每日摄入亚铁氰根0.048-0.096mg/kg bw,按照成人体重按60kg计,每日摄入量为0.0008-0.0016mg/kg bw,对标EFSA(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03 mg/kg bw的1/37.5-1/18.75。2、添加三水亚铁氰化钾的亚铁氰根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每日摄入量为0.0008-0.0016(303.91/211.97)mg/kg bw=0.0011-0.0023mg/kg bw,对标JECFA(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025 mg/kg bw的1/22.7-1/11.4,执行国标在食用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确是安全的。
必要提示
(一)务实地理解食盐结块和抗结的物理变化
氯化钠正方形结晶体因表面水分、(有减结或促结两说的)钙镁类离子和粒度大小及其间隙(精制盐比粉洗盐、日晒盐较易结,粒度小于0.15mm的粉末盐更易结)、包材气密度(透水蒸汽性、密封性好的包材和盐不直接承压的包装减结),在吸收空气中水汽受生产过程、产(过热盐进包装促结)销地各自储运环境(袋装食盐承受过重堆码施压结晶体促结、湿热地区和冷热徒变场景促结)、温度和湿度(20℃时氯化钠临界湿度75.3%)的影响,当与温度关联的相对湿度大于临界湿度,固态氯化钠Na+、Cl-离子晶体表面饱和薄膜溶液蒸汽压低于空气中水蒸汽分压时吸湿潮解(这时体会盐的潮解现象可以抓一把盐手感逐渐变粘,潮解的是结晶体表面溶液。盐在实验容器内达到800.8℃熔点结晶体熔化为气体,熔化的是结晶体固态,气态氯化钠以离子对形式存在),随着湿度变化导致其表面溶液放湿和吸湿交替循环而相互粘接,食盐中出现由氯化钠结晶体组成的结块。但其氯化钠化学性质(NaCI构成22.9897+35.453=58.44)和分子结晶体(盐粒)物理状态仍保持不变,影响使用的流动性,不影响捣细食用的质量。通俗地讲,不是水合结晶体而是(潮气)水和(huò)结晶体了,潮气把盐粒粘接成块了。
食盐中足量添加了易溶于水的亚铁氯化钾,散布于氯化钠晶体之间融入晶体表面薄膜溶液,单向吸附导致晶体形成结块的湿气,人为阻抗结晶体表面潮解的放湿和吸湿循环,防止氯化钠结晶体聚集结块,保持结晶体颗粒松散状态持久和稳定,满足食用时盐粒的流动性需求。未添加抗结剂食用盐中因无抗结成分或添加抗结剂食用盐应对环境变化的目标市场不足量出现结块,是公知的自然现象。一般情况逻辑推理是,天然的、不添加抗结剂的食用盐=天然的、就是或可结块的食用盐。
国标虽未明示定义不加抗结剂食用盐的物理状态具体变化,但GB2721规定状态要求和GB/T5461、NY/T1040规定粒度指标有所不同,不管盐是否结块,前者合格产品标准要求呈结晶体状态,后者合格产品标准要求粒度盐粒不少于75%,且要按湿基计氯化钠并标识(反映与可溶性杂质、湿基、水分关联影响受潮水分程度的)产品等级,非食品加工非特殊需求的普通食用盐最好按照GB2721生产、标识和销售。
盐行业内从1994实施《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1994)起在配送表中标识抗结剂通用名称,开始政企合一的盐务局-盐业公司(按指令性计划独占食盐批发购进、小袋分装时)按该标准5.2.2及其国家局图解的复合配料食盐标识示例、释义仅标识国际编码号“抗结剂(INS 536)”,后来食盐生产企业分装食盐时(就《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二项应当标明国标通用名称及GB7718第4.1.3.1.4可以标识具体名称也可标识国际编码INS号理解的不同角度)择选标识亚铁氰化钾居多。
食盐标签配料表依据GB7718-2011强制性附录B标识有亚铁氰化钾或抗结剂(INS 536)的产品,生产食盐执行国标添加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计),应承担声称义务在最大使用量下足量添加保障市售食盐产品(在包装完好及满足标识贮存条件、保质期内)不结块的企业品控目标,如产品出现结块现象应及时与用户沟通,并应对市场变化和企业实际适势调整添加量。食盐标签配料表中没有标识抗结剂的产品,包括执行NY/T1040没有添加亚铁氯化钾的产品,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结块瑕疵,在储运包装内附具说明或小袋标签说明如有结块捣细即可,不影响食用或如有结块属正常现象,不影响产品品质,或加以解释食盐受潮结块氯化钠仍是结晶体捣细即可等,符合《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
——GB2721状态和GB5461、NY/T1040粒度的不同规范
——GB7718-1994
——GB7718-2011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
(二)执行国标添加抗结剂等同于适用国际标准
国际标CODEX STAN192-1995规定的抗结剂以无水亚铁氰化钠Na4[Fe(CN)6]计最大使用量14mg=以亚铁氰根计[Fe(CN)6]9.76mg/kg≈修约归整0.01g/kg,亦是国标GB2760-1996、GB2760-2007、GB2760-2014和GB5461-2000、GB5461-2016规定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Fe(CN)6]计≤0.01g/kg、≤10.0mg/kg的对标渊源。所以,生产食盐执行国家标准添加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也等同适用了国际标准,也就不存在添加数量超过国际标准最大使用量的问题。
(三)科学理解以亚铁氰根计亚铁氰化物基准
适用CODEX STAN192-1995关于盐使用抗结剂无水亚铁氰化钠最大使用量14mg/kg的规定时,以无水亚铁氰化钠计≠以无水亚铁氰化钾计,直接套用14mg/kg算INS 536最大使用量公式不对,理应对标注释24将INS 535同等[Fe(CN)6]折算当量应用于INS 536,故国标科学规定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统一以亚铁氰根计食用盐最大使用量[Fe(CN)6](g/kg)0.01、[Fe(CN)6](mg/kg)10合适。
(四)实事求是从5.0mg/kg到10.0mg/kg添加
食用盐使用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计)最大使用量10mg/kg≠三水亚铁氰化钾最大使用量10mg/kg,三水亚铁氰化钾10mg/kg折算以亚铁氰根计仅有10(211.97/422.41=0.505811)mg/kg=5.06mg/kg(如三水亚铁氰化钾分子量422.39计则为5.0mg/kg)。
2000-10-01前实施的GB5461-1985/GB5461-1992《食用盐》标准规定食用盐添加亚铁氰化钾(以[Fe(CN)6]4-计)≤5.0mg/kg,虽在同期GB2760有规定的最大使用量0.01g/kg范围内,但不尽适应各地集中生产食盐异地销售的不同温度、温度地理环境变化,部分企业的精制盐产品易出现结块问题增加添加量无标可循,后来GB5461-2000、GB/T 5461-2016对GB5461-1992的此项指标作了修订,与GB2760抗结剂亚铁氰化钾最大使用量以亚铁氰根计0.01g/kg(以[Fe(CN)6]4-计10mg/kg)指标保持一致。
——GB5461-1985/1992
——GB 2760-1996
(五)应当持续落实食品安全评估专委会建议
结合盐业实际加强食盐专营和食盐质量监管,确有必要持续落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建议:鉴于目前部分网络媒体和消费者对食盐中使用亚铁氰化物的安全性存在误解,建议加强科普宣传及公众交流,避免舆情误导引发社会对亚铁氰化钾安全性的质疑。同时加强监管和监测,严格遵循食盐生产规范,避免因超量使用引发食品安全风险。
综上对标计算分析和列举相关规制、国标制用实例证明,食用盐出厂后在储运或销用环节出现结块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添加抗结剂人为的尽可能避免结块或减少结块的发生;目前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食用盐添加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以亚铁氰根计的添加量,均符合接近美国限量低于欧盟、日本限量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亦能满足国际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及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要求,故食用盐抗结按标准添加亚铁氰化钾不存在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