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虞坂古盐道:见证河东盐运的辉煌历史

文章作者:国盐文化 发表日期:2023-08-09 浏览次数:2184次

1691546974535369.png

“虞坂古盐道”碑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而因盐运而设城,中国也就仅此一处。几千年丰富的池盐文化,造就了这里辉煌的盐运历史。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平陆县的虞坂古盐道。这里曾是河东盐运的交通要道,也是“伯乐相马”“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等典故的发生地。2013年,虞坂古盐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乐相马故事发生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唐代韩愈这篇《马说》的古文,相信很多人都背诵过。可少有人知道,伯乐就是在这条虞坂古盐道上,慧眼识得千里马的。

当年,伯乐到处物色千里马,无功而返。后来,他想到虞坂交通要道每天拉盐车的牛马很多,便来到了这里,终与千里马相识。至今,在离虞坂古盐道不远处还有两孔窑洞,名为““伯乐仙府”,传说伯乐当年在此居住过。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对旧窑洞进行了加固修建。

古往今来,关于“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问题争论不休。可以说伯乐成就了千里马,也可以说千里马成就了伯乐,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故事,但在平陆当地人心中,却有另一番解释。

“当地人将伯乐、马、虞坂古盐道并称为‘伯乐三仙’,他们认为三者同样重要。”原平陆县文化局文化站站长张和成说。


现存最早的人工道路

虞坂古盐道除了伯乐相马的故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辉煌的历史。

“已故的景克宁教授曾说,这是华夏第一路。因为它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现存的、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人工道路,同时也是至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张和成说。

虞坂古盐道始凿于西周初期,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废弃。

这只是文献记载,但其实我们的先祖运盐历史悠久,在平陆当地一直流传着“禹凿虞坂”的传说。

初夏时节,沿着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行走,路两旁郁郁葱葱,植物的清香扑面而来。脚下是深深的马蹄坑和木轮车长久碾压留下的车辙,今人透过这些历史痕迹,仿佛看到了古道上熙熙攘攘运盐的情景。

路旁有一断石上书“青石槽”,青石槽也是虞坂古盐道的俗称,整段路很是狭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山,路是从坚硬的山石中深挖开凿出来的,青石上的道道凿痕十分清晰。

1691547131696977.jpg

青石道道凿痕

张和成说,古时没有先进工具,为凿开坚硬的青石,大禹指挥人水火并用,利用盐池的白矾、盐、硝放在石头上烧,然后用水浇灭,石头龟裂后就一层层凿开,运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

路旁青石上的道道凿痕,正是先祖们智慧的见证。


河东盐运的交通要道

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因此盐运无比重要。虞坂古盐道正是古人为了把河东盐运至中原、西北乃至全国而开辟出一条道路。

“盐从此处运出去,到茅津渡过河,然后销往各地。”张和成说,“历朝历代都是国家控盐,最早运盐之路只有一条,明朝时为运盐方便,当时的巡盐御史令人在山上又加修了一条道路。两条路,一条人负重上,一条空车下,分开走。”

古盐道口的平坦之地就是以前的驿站“平头铺”。古时盐袋50斤为一头,一头牲口可驮300斤,运盐工和牲口一路颠簸到此处慢慢进入平地,终于可以休整,牲口也可以多驮点,四头牲口换三头,故称“平头”。1982年,这里还有生产队居住,后来因山中水电不好解决,便整体搬迁了。如今,我们依旧能从绿荫掩映的山间看到当初住人的层层窑洞。


1691547347166086.jpg

“卸牛坪”村路标

不仅如此,这一路的很多村名都是因运盐产生的。比如,来虞坂古道路过的村庄“卸牛坪”,据说以前还有“卸牛厂”“响铃弯”等,可以想见古道上车马喧嚣的场景。

继续前行,一路上坑坑洼洼,其中最难走的一段叫“牙槽口”,也称“猴儿牙槽口”,形容路上的立石犹如猴子锋利的牙齿。这些尖尖的石头混乱地竖直排列着,驮着盐的马匹走在路上,常会被尖利的石块戳破蹄,马匹两腿一软前倾扑地,马头便磕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张和成说,考古学家2004年从此处清理出了很多马牙。

运盐之路漫长而艰险,这条古道上的坑坑洼洼承载了多少运盐工的汗水和泪水,他们肩扛背驮着一包包沉重的盐袋,一日又一日在这条路上奔波。


入晋出虞的战略关隘


1691547278359620.jpg

“古锁阳关”门洞

沿着崎岖的小路向山上行进,一座高高耸立的城门巍然屹立在小路中央,门楼上写着“古锁阳关”四个大字。

“古锁阳关”,意为锁住阳关大道。此处地势险要,一面是万丈悬崖,一面是山峰突兀,若要穿过,只能过关。

这座伫立在山崖上的雄关,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南大门,也是晋虞两国的分界线。正是因为古盐道在当时的虞国境内,山势陡峭,道路曲折,极其难行,故名虞坂。

此关是晋国通往虢国的必经之路,“假虞伐虢”两次借道,借的就是虞坂古盐道。当年晋军打败虢军,攻占下阳,三年后强渡太阳渡,攻下上阳,灭了虢国。

张和成说:“上阳城在今天的三门峡附近,下阳城是老平陆县城所在,现在的平陆县城历史曾名大阳城。这里可说是‘一关锁三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站在门洞下,虽已入夏,但仍能感到阵阵凉风,眼前如见当年两国战士行经此处不可挡的气势。而古锁阳关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默默见证着一切。

1691547363796000.jpg

古道上的深深车辙

门洞内的墙壁上书写着元好问的《虞坂行》,“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踪深一尺”,开篇两句便把古盐道的险峻和人马的艰难形容得淋漓尽致。


历史沧桑的实物见证

顺着山路继续下行,便来到了张和成念叨的“儿女窝”。

传说,当年舜帝带着妻子也加入了修路队伍,他们在此处附近休息了一晚,之后便生下了儿女。他们当年休息的巨石,夹在古道黑石间,分外显眼。

“因为石头被舜帝躺过变成了白色,也叫‘天子床’。唐代李世民也曾躺过,果真成了天子。”张和成介绍。此床长九尺,宽五尺,有一说是“九五至尊”的来历。

立足此处,举目眺望,便可看见当年舜帝抚琴的地方。据张和成介绍,再往前走,山上有块凸石,名为“小鬼额头”,相当于砥柱石。古盐道十八盘,峭壁悬崖,崎岖异常,下大雨、大雪时,更是艰险无比,尤其下雪天白茫茫一片。而神奇的是这块石头上不落雪,有经验的老马看到它,便知道该往哪里走,应在哪处拐弯。

张和成说,他当年在安邑上中学,来来回回走的也是这条古道。

虞坂古盐道沿用几千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盐池,绕开险峻难行的虞坂盐道,重新修筑了一条公路。后来,虞坂古道仍有老百姓行走,但随着更便捷的交通工具出现,古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曾经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的古道,如今人迹罕至,但不论是“伯乐相马”的人才战略,还是“假虞伐虢”的军事计谋,或是“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都足以在历史留下了沉甸甸的一笔,让今人汲取古人的智慧。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中国盐业协会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关注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