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忘记密码?

一块生锈盘铁背后的千年“盐”文化

文章作者:国盐文化 发表日期:2023-08-15 浏览次数:442次

在中国海盐博物馆中,静静陈列着一块通体生锈、状似齿轮的盘铁,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微信图片_20230815115325.jpg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海盐历史文明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其坐落于盐城市区古代著名的人工运盐河——串场河与宋代捍海名堤——范公堤之间,馆区拥有1个基本陈列厅、3个专题展厅和2个临展厅,展示着我国海盐历史文物和资料2000余件,向来往参观的游客们讲述着我国千年赓续不断的“盐文化”。

微信图片_20230815115325_1.jpg

▲盐城海盐博物馆

盐,一直在人类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对于盐及盐产地权力的控制,更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很早便开始食用海盐,春秋战国后,国家开始实行盐业专营制度,盐价在特殊时期也成了衡量国家经济的晴雨表。动荡时期,国家对盐税的无限度追逐使得普通百姓连吃口盐都成了难事儿。所以在古时还流传着“农民糶终岁之粮,不足食盐之价”的说法。

微信图片_20230815115325_2.jpg

▲盐

食盐过贵,还因为当时的生产技术落后。细盐难以生产,粗盐含有大量杂质,令人难以下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智慧的先人琢磨出了煮盐、煎盐的方法。

盐城以盐为名,从汉代开始,盐城就已经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在众多出土和展列文物之中,这块来自唐宋年间的整块盘铁,就是古代先人的制盐生产工具,同时也是江苏海盐文化源远流长的“铁”证。

1984年,在盐城市县前街,出土了一件直径约为1.9米,重达2吨的圆形盘铁,它的四周均匀分布着10个长22厘米、宽20厘米的鋬,全部由生铁铸造。

资料显示,盘铁由汉代牢盆演变而来,历代形制不一,有圆形,有方形;有整块,也有切块。宋明时期,为了加强对官盐的管制,防止私下制盐,官府将巨大的盘铁切块,交由不同的制盐工人保存。明代陆蓉的《菽园杂记》记载:“大盘八九尺,小者四五尺,俱由铁铸,大止六片,小则全块。”

中国海盐博物馆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顾倩介绍说,古代盘铁是由官府统一制作,明万历以后就不再铸造,因而存世量极少,史书中记载盘铁有整块,也有切块拼凑。“而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盘铁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件整块盘铁,它具有唯一性。”

作为古代制盐的重要生产工具,盘铁是怎么煎制海盐的呢?“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北宋词人柳永所写的《煮海歌》描述的就是这一煮海为盐现象:首先要先把盘铁烧至高温,然后要从卤池内将饱和卤水泼到高温的盘铁上。卤水蒸发后,盘铁上便留下了结晶盐。一块盘铁每昼夜可熬盐5盘左右,每盘成盐约300~400斤,一昼夜既可煎盐1500~2000斤。

透过这整块盘铁,我们可以与它背后的中国千年盐文化发起对话,感知先民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也能窥见国家为防范私盐、保证税收的盐政管理。

顾倩说,盐城,因盐而名,因盐而兴,留下了众多与盐业发展历史相关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盐业考古已经成为考古界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也被列为江苏文明探源重要切入课题之一,盐城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淮盐区核心区域,盐城的专业研究人员将作为课题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参与到盐业文明探源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去。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中国盐业协会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关注官微